第115节
郑王和诸位大臣商量好了方向,忍住了自己心里那种奇怪的憋屈感,把姜蓁的来信又捡起来,仔细的研究了一遍。
姜国有官报和学报的存在,各县的官员和文士也都养成了看报的习惯,只要看了报纸,他们就能快速的了解姜国当前的政策。
姜蓁既然在官报上说了8月会有一场考试,那么全国的文人和学子都会知道这件事情。
郑国可没有这样的优势,面对姜蓁的提醒,郑王也把宣传的事情放在了心上,没有任何犹豫,勒令各县县令,召集乡老通知此事。
至于姜蓁的说的,预防考题泄露、学生作弊,郑王也跟着照做,从都邑挑选老师和护卫,去各县监考。
姜蓁还说了,宁缺毋滥,全国几百万人,挑选三百个学生,再简单不过,县内考试不合格的,就别把人带到都邑了,参加最后一场考试的学生,一定要是精英中的精英。
所以郑王也对监考的老师和护卫们吩咐道:“尽量严格一些,我宁愿只要一块美玉,也不愿意要三百颗石头。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吗?”
“臣等明白。”众人答应得干脆利落。
郑王忙活了许久,才把监考的这批人送走。
这个时候,郑王才忍不住偷偷和近侍埋怨,“没想到,不过就是个考试,居然这么麻烦。”
不单单是考试这一件事情惹人烦,郑国还在修路,国内还有一大批官员在闹事……郑王如今是肉眼可见的消瘦了。
“也就忙这段时间,很快就能见到结果了。”近侍安慰道:“听说这荔枝罐头滋补,王上再开一罐补一补?”
“最后一罐晚昨被王后拿去了。”郑王一脸无奈。
荔枝罐头不仅在姜国畅销,在郑国也是一样,甚至因为路途遥远,价格还贵得离谱。
这不是蓝河县出产的东西,郑王甚至都没办法骂姜蓁抢钱。
只是这个荔枝罐头,也让郑王颇为感慨,“姜国以前虽富,但只靠盐铁,每年还要从宋国买粮,算不得太大的威胁。可如今姜国不靠盐铁就能富起来,实在是令人担忧。”
“王上莫急,我郑国很快也会如姜国一样的。”
“希望如此吧。”
郑国就算学,也学不了那么快,诸如医官、农官之类的,郑王还没腾出手来培养,但郑王却让各县改进了种植方法,使用粪肥和新农具,修建养殖场……
对郑王的命令,有的县官执行得很好,有的县官却连动都不动一下,有恃无恐。
正是因为郑国官员的难以管理,郑王把希望放在了这次的科举考试上面。
郑王满怀期待,在都邑等着那群老师带着学生来都邑,参加最后一场考试。
在他的期待中,这次来都邑的,怎么也得有个几百上千人。
但各县考完,老师们一共就领了一百多个学子回来。
郑王忍气问道:“怎么才这么点人?”
“各县识字的人少……”
“没错,王上,读书识字的人,哪甘心待在乡下,都会往都邑跑。大批的学子还等着都邑的第一场考试呢。”
都邑也算一城,户籍在这里的,自然会选择在都邑考试。
郑王一想,这个道理也没错,没有任何拖延,立刻就安排了起来。
但出乎郑王预料的,连都邑参考的学子也寥寥无几,还多是法家人士。
“又是他们使坏!气煞我也!”郑王在宫里气得摔了桌子。
‘郑王无能,不堪辅佐’这几个字,对郑王的杀伤力,超乎想象的大,郑国的九成文人都不愿意来捧场。
远在姜国的姜蓁,接到郑国的情报,眼神也变得同情了起来。
【这场面,我真是替郑王尴尬。】
【大费周章的折腾了那么久,结果却被人借机打脸,好惨。】
【本来我对姜国的科举信心满满的,看了郑国,我忽然心态就不稳了。】
【你要这么想,咱们再差还能比郑国差?】
算你倒霉
郑王这波操作,不止被姜蓁看了笑话,另外三国的君王,看热闹的同时,也心有余悸。
尤其是宋国和齐国,这两个也把科举提上日程的国家,一看郑国这熊样,都默默的取消了科举选才的主意。
“国内如今也挺好的,不缺能人,没必要再从民间挑人。”
“姜王强行推广简化字,又兴办图书馆和学堂,读书识字的人比往年翻了好几倍。我国不比姜国,认字难,求学难,民间哪有遗留的人才等我们去发掘。”
“举行考试倒是不难,难的是选出那优秀的三百人。若是大费周章的在全国寻摸,然后就挑出三百歪瓜裂枣,那岂不是跟郑王一样丢人。”
郑王提前举行科举考试,原本是想抢姜蓁的风头,没想到风头没抢成,反倒是丢了个大脸。
郑国的前任右相,此时已经在姜国都邑隐居,听说了郑国的消息,忍不住又叹道:“学我者生,似我者死。生搬硬套姜国的法子,只会害了郑国。”
有郑国做前车之鉴,其余三国反倒是认清了自己,把科举选材的事,直接搁置,然后就都把目光移向了姜国。
郑王科举失败,成了天下人的笑话,姜国八月的那场考试,可会重蹈郑国的覆辙?
“他们都没动静了?”姜蓁问起此事的时候,表情失望。